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:“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,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。”
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,蕴含着丰富的廉洁文化元素。我们开设“探访南粤史迹 传承廉洁文化”专栏,旨在解读广东廉洁文化的深厚底蕴,让博物馆里的文物、广阔大地上的遗产、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。系列报道将走遍广东,为您展开一幅南粤廉洁文化史迹画卷。
在揭阳,有一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,他,就是丁日昌。
丁日昌(1823—1882),字禹生(又作雨生),清代潮州府丰顺县汤坑人,是洋务运动的代表性人物之一。他历任琼州府学训导、江西万安知县、苏松太兵备道、两淮盐运使、江苏布政使、江苏巡抚、福州船政大臣、福建巡抚兼督台湾学政,加总督衔会办南洋水师、兼理各国事务大臣(未到职),其一生谋求国家振兴,在发展实业与国防、整顿吏治、开发台湾、保护侨胞等方面均有所建树,为中国的近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。
丁日昌与揭阳有不解之缘,他年轻时就在原揭阳县城生活、工作、交游,先后在榕城梅林巷、县署石鱼斋居住过。晚年,他又在榕城建百兰山馆作为藏书起居之处,建絜园作为会客之所,建丁氏光禄公祠作为家族祠堂和家族居住地,并在榕城撰写了许多对中国政治、军事、文化产生影响的奏折和文章。去世后,他葬于絜园内,后迁至榕城仙桥桂竹园。
如今,在榕城区,丁日昌的印记几乎无处不在。丁日昌墓是揭阳市文物保护单位,百兰山馆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、榕城区博物馆,丁氏光禄公祠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并建为丁日昌纪念馆;而丁日昌的勤政廉政思想和故事,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百鸟朝凰 中西合璧
丁氏光禄公祠位于揭阳市榕城区元鼎路,是榕城区现存唯一一处“百鸟朝凰”式传统建筑。丁日昌纪念馆原馆长、揭阳文史学者朱淡畅介绍说,该建筑组群建于清同治至光绪初年,规模宏大,集祭祀、起居、藏书、教育功能于一体,占地面积6100平方米。主体建筑坐北朝南,以三进大厅光禄公祠为中轴线,左右对称,东西各二直巷,呈现典型的潮汕祠堂风格。
丁氏光禄公祠整体风格较为朴实,保持了潮汕地区传统建筑的结构、材料和工艺特点;梁架、屋脊的彩绘和泥塑采用了一些西方建筑图案,中西合璧的处理手法开创了潮汕地区引进西方营造法式的先河,在潮汕地区建筑史上极具代表意义和研究价值。
丁日昌在世时,朝廷为表彰其功勋,授其父、祖、曾祖三代为光禄大夫,“丁氏光禄公祠”由此得名。1882年,丁日昌在揭阳逝世。次年,光绪皇帝追授他为“光禄大夫建威将军赏戴花翎正一品封典”。
20世纪50至70年代,丁氏光禄公祠被征为揭阳县人民会堂,80年代至90年代又相继成为揭阳县委党校、揭阳市委党校办公场地,培养了大批党员干部。1998年丁氏光禄公祠被辟为“丁日昌纪念馆”和“揭阳市民俗博物馆”,较为全面地展示丁日昌的生平、思想、政绩、著述,弘扬丁日昌爱国爱乡、改革创新的精神,推动丁日昌学术研究工作。丁氏光禄公祠于2008年被列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揭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化遗产科科长郑晓珊表示,近年来,揭阳市按“修旧如旧”“保持历史风貌”的原则,投入大量资金,对丁氏光禄公祠进行修缮。如今,丁氏光禄公祠焕发全新的生命力,成为揭阳古城的文化地标之一。
耕读传家 疏财尚俭
朱淡畅告诉记者,丁日昌生于耕读之家,家风优良。父亲丁贤拔为人急公好义,热心乡里事务。当时,农村族姓之间盛行械斗,经常酿成流血惨剧,丁贤拔极力排解,出资出力在所不计。有一次为了及时赶到现场劝阻,连鞋都没有顾得穿,因而在乡里得了个“赤脚公”的绰号。丁日昌的母亲黄氏曾为了平息两族间争水的纠纷,变卖了自己的嫁衣、首饰,把钱作为建筑分水堤坝的费用。
父母疏财行善、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,对丁日昌的性格产生深刻影响。丁日昌对父母极为孝顺,对兄弟极为关爱。“母黄年九十矣,迎养署中,孺慕如儿时。兄寝疾,药饍躬侍。兄止之,则引李勣焚须事为喻。”丁日昌也知恩图报,有次赴潮州应试途中,他因饥饿昏厥于揭阳新墟树下,被一农妇救之。丁日昌一直感念在心,成名后报答了农妇,如同韩信与漂母的故事。
丁日昌的科举之路非常坎坷,1846年、1849年、1852年,他连续参加三次乡试都没有考中。但他不气不馁,力求上进。为养活妻儿,他在家乡开馆授徒,过着一种“半耕桑麻半桃李”的生活,还曾在揭阳、惠来等县充当幕宾。朱淡畅表示,正是因为丁日昌对民间疾苦和吏治腐败的状况有比较深刻的认识,为官之后更加秉持清廉正气。
当上“大官”之后,丁日昌对于自己的亲属严加约束,避免以官营私和仗势欺人。他任江苏巡抚后,老家一些族人、亲戚纷纷前来投靠,希望谋个一官半职。丁日昌一概予以拒绝,表示“此间不准属员请托引荐,岂自己又可荐人与属员乎?”
当时从丰顺到江苏,大多经过汕头坐船前往。丁日昌特意嘱咐汕头的永捷和顺公两个经营航运的商号,如果发现自己的族亲想要到江苏,请商号每人先垫付五块银元,劝说他们回家,垫款汇总后由自己如数偿还。如果族亲真有不得已的苦衷,就写信转寄,也不必亲自前来。丁日昌对自己的“创新做法”颇为自豪,认为这样可以使“来者免漂洋过海之苦,得少可以当多;此间亦不至以应酬不周,得罪于邻里乡党,实为一举两得之道”。
丁日昌一生都秉持勤俭节约的习惯。榕城区博物馆(百兰山馆)负责人李永富讲述说,丁日昌晚年回到揭阳居住,每天头戴笠子,身披蓑衣,脚穿棕屐,到河边钓鱼,佐以粗粮为餐,过着清贫的生活。事情传到清廷,朝廷感其清廉清苦,便拨出大批白银,用船送到他家。丁日昌的儿媳妇得意地说:“有大屋住,有大福享了!”谁知,丁日昌不等护送银子的人离开,就召集乡亲们,把银子分给大家。
儿媳妇不解,诘问丁日昌为何要这样做?丁日昌语重心长地说:“这钱本来就是来自老百姓的,应发给老百姓啊。”儿媳说:“那你以后吃什么、用什么呢?”丁日昌义正词严地讲道:“我有我的俸禄,我享自己的本分,足矣!”
清廉奉公 整饬吏治
官须守正做来,苟事事瞻顾因循,纵免刑章终造孽;
民欲持平待去,看个个流离颠沛,忍将膏血入私囊。
这是丁日昌担任江苏巡抚后,亲自书写并挂在府衙朱红大柱的一副对联,也是他清廉为官的座右铭。
清朝同治、光绪年间,官场腐败现象极为严重,人浮于事。身为封疆大吏,丁日昌很注意保持自身的清廉和公正,对下属进行言传身教。
丁日昌将节俭抑贪融入其廉政思想,教导下属“惟以勤俭二字互相勉励。盖俭则不贪财,勤则不废事,皆系循吏根基,不可视为迂阔”,要求地方官吏“一切服食起居,务各崇尚俭约,力改前辙。倘仍习焉不察,此则法所必惩”。
任江苏藩司后,丁日昌通令免除了下属官员例行给藩司贺节、贺寿的繁文浮礼。崇明县的一个官员以为丁日昌不过新官上任,做做表面样子,于是在端午节给丁日昌送来贺禀。丁日昌当即通令申斥,并给予该官员记过处分。
丁日昌认为“吏治又为民心根本”,只有整饬吏治,团结民心,国家才能长治久安,变革图强,主张“为政须去其害马”。因此,他严格选择和考核官员,惩治贪官污吏,“裁去冗员,汰除冗役”。
丁日昌尤其重视对基层官员的督饬训导。州县是清朝行政建制中的基层单位,其官员被称作“亲民之官”,也就是直接同老百姓打交道的官员,州县官的优劣对地方吏治的好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。丁日昌曾说:“国家设官分职,皆以为民,而与民最亲,莫如州县,得其人则治,失其人则乱。自古为然,于今尤急。”
为了督饬基层官员,丁日昌在江苏任内制定颁布了若干规章条例,如《巡抚衙门办公条款》官员《赴任违限条例》《各属交代章程》《词讼核记功过章程》《候补府厅州县衙参章程》等,用以“察各州县之存心,考各州县之勤惰”。川沙厅同知在处理一件控案时,因为不能及时押送人证到案,就被丁日昌通令记大过一次;砀山县令曾因为犯人逾期羁押而被记过,还有不少州县官因为办事拖拉敷衍、延误文报而受到他的训斥或处分。
在制定规章条例的同时,丁日昌还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基层官员的培养和训导。丁日昌编辑、刊印了《牧令全书》,涵盖州县官处理地方政务的方方面面,可以算是封建官吏从政的百科全书,丁日昌希望各州县官员能够认真学习,以提高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。此外,丁日昌还经常利用公文批牍、信函、谈话等方式对下属官员提出批评劝诫。
为加强对基层官员的监督,丁日昌还派人到各个州县暗访,掌握对全省各州县吏治的状况及州县官员的勤惰优劣,做到赏罚分明。同时,通令下属州县建立“粉牌”制度,要求各州县将监狱中所管押人犯和已释放、交保人犯的姓名、案由逐一开列写在大粉牌上,悬挂在衙门门口,使老百姓共见共闻,进行监督。后来又建立“词讼月报”制度,要求州县官将词讼和监押情况,按照“管、收、除、在”四柱清册的样式,每月造册申报。丁日昌经常调查官员是否按照规定悬挂粉牌,粉牌开列情况是否与词讼月报相符,并在发现问题后给予相应惩处。
在江苏任职期间,丁日昌清理积案二十七万宗。经他整肃,辖区弊端改观,吏治改善。
勤政为民 不避劳怨
为减轻民众负担,丁日昌不避劳怨,做了许多民心实事。
丁日昌在江苏颁布了《苏省各属田粮办赋章程》,在全省组织稽查田额,清理田户,整顿田赋,按照市场价格核定银价,让差役无法利用折价征税高抬银价。后有确立“钱粮斗则简明告示”制度,命令州县官在每年丁漕开征之前,将不同田亩负担的具体银数、钱粮刊刻在一张简明告示上,将告示在城乡各处张贴,让老百姓交纳赋税时心中有数,遏制了地方官吏借征收赋税勒索舞弊的风气。
上海《申报》曾载文,称赞丁日昌治吴“如诸葛武侯之治蜀”,称他为“当今之伟人也”。丁日昌的做法也被其他一些省份所效仿。
丁日昌不仅是勤政的地方官,也是中国近代洋务派的中坚人物。任福建巡抚兼督台湾学政时,丁日昌“又罢台属渔户税,拟筑铁路,开矿产,移关税厘,榷造船械”,直接推动了台湾岛内的电力、铁路建设,对台湾近代工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。曾国藩曾称赞丁日昌“廉正明干”“才识闳远”,李鸿章评价丁日昌“才力过人”“不避劳怨,操守亦甚清严”。丁日昌去世后,光绪皇帝谕祭丁日昌“鞠躬尽瘁,臣子之芳踪”“性行优良,才能称职”。
来源:南方+客户端